广东印发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

发布时间:2024-04-30 点击:110
9月29日,广东省发改委、能源局、科技厅、工信厅以及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行动计划中指定的新能源产业领域包括核能、风能、天然气及其水合物、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智能电网、储能等10个领域。计划明确,将推进可再生能源、氢能在5g基站、特高压、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应用。
全文如下: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广东省能源局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行动计划(2021-2025年)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
本行动计划所指的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风能、天然气及其水合物、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智能电网、储能等领域。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省积极统筹利用新能源资源和开发条件,坚持技术引领、项目带动,推动新能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实现规模化应用,核电装机规模、天然气储备能力全国领先,海上风电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截至2019年底,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5153万千瓦(其中核电装机1614万千瓦,气电装机2250万千瓦,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1289万千瓦),较“十二五”末增长93%,非化石能源消费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29%%uff1b建成天然气主干管网2200公里,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4座,充电站约2350座,充电桩约12万个,加氢站34座;2019年全省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约4100亿元。二是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提升。风力发电机组、逆变器、高效太阳能电池和集热器、氢燃料电池电堆等研发制造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氢能利用、储能技术、充电桩和智能电网建设位居全国前列,自主品牌“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然气水合物连创试采纪录。三是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在核电、海上风电、太阳能、氢能产业方面产生了一批优势特色企业,形成了骨干企业带动、重大项目支撑、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的态势。
(二)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存在问题:一是资源利用不够充分。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明显低于苏浙鲁等省份,天然气开发利用水平还有待提高,地热能、海洋能、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丰富的新能源尚处于示范、试采阶段,开发成本较高。二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快。电网建设不能满足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发展需求,粤东西北部分地市及县区天然气管网不完善。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国家级和省级联合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缓慢,高级创新人才缺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关键核心技术、设备和材料依赖进口。四是整体竞争力不强。缺少带动力和控制力强的龙头企业,产业配套和集聚效应不够明显,高端装备制造水平落后于长三角地区,产业标准体系和产品检测认证体系有待完善等。面临挑战:一是国际贸易壁垒增多、技术封锁加剧。二是各省份竞相将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越发激烈。三是石油等传统能源价格波动加剧,省内自产气源少、天然气利用成本处于全国高位。四是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军事影响等约束趋紧,国家相关补贴政策退坡等,给新能源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三)优势和发展机遇。我省是经济大省,能源消费需求大,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新能源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较强的竞争能力,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资源和技术优势突出,商业化开发应用进程有望加速;港口资源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在海上天然气及其水合物开采和lng接收站建设等方面发展潜力巨大;省内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凸显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为新能源制造业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工作目标
大力发展先进核能、海上风电、太阳能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建设沿海新能源产业带和省内差异布局的产业集聚区,助推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30 %%uff0c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一)扩大产业规模。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10250 万千瓦(其中核电装机约1850万千瓦,气电装机约4200万千瓦,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约4200万千瓦),天然气供应能力超过700亿立方米,制氢规模约8万吨,氢燃料电池约500万千瓦,储能规模约200万千瓦;全省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300亿元,新能源产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
(二)提升创新能力。在核电、海上风电、太阳能、氢燃料电池、天然气及其水合物、智能电网等领域建成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推动广东成为国内新能源示范区、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区。
(三)完善基础设施。到2025年,初步建成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体系;储能初步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源—网—荷—储全面布局;天然气主干管网实现互联互通,建成天然气主干管网2780公里,进口lng接收站储气能力达到534万方(液态);建成充电站约3600座,充电桩约17万个,加氢站约300座,基本建成适应珠三角需求、辐射周边的充电、加氢设施体系。
(四)强化产业协同。通过整合或调整规划,建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新能源装备和产品研发制造基地,新能源产业规划、设计、运维等应用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资源配置和产业协同更加高效。
三、重点任务
(一)有序推动新能源开发应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陆上风电,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大力推进太阳能发电和集热;推进丙烷脱氢等工业副产氢、谷电制氢及清洁能源制氢等氢源建设,扩大氢能利用规模;稳步推进生物天然气开发;推广地热能与集中供热、制冷、燃机发电等方面的应用,示范开发海洋能。推进可再生能源、氢能在5g基站、特高压、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应用。(省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着力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利用好能源领域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的契机,以企业为主体,对准系统集成、硬核技术、关键材料、精密工艺等方面的应用短板实施攻关。推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支持珠海市大万山岛兆瓦级波浪能试验、河源黄村地热能综合利用示范,加快前沿技术产业化进程。(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1 技术攻关领域
1.核能。重点推进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研究,加快海上小堆和铅基快堆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海水淡化、制氢、余热再利用等综合利用。
2.海上风电。重点开展低风速、大容量、抗台风、防盐雾风电机组技术攻关,加强主轴承研发制造,提升叶片设计及新材料研发应用,推进风电机组集成、远距离输电、新型风机基础等技术研发。
3.天然气及其水合物。重点推进高温高压深水领域气田勘探开发技术、高精度勘查及原位探测技术、高效开采的多井型钻完井技术、储层改造增产技术以及运输储存、安全环保开采等关键技术攻关。
4.太阳能。加快突破perc技术,推进高效晶体硅电池、新型纳米离子电池和浆料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cdte等化合物半导体薄膜电池、薄膜电池集成应用技术(bipv)以及逆变器、智能组件等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探索基于等离激元效应的光能新利用技术、太阳能光热海水淡化技术。
5.氢能。开展pem电解水制氢、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等氢源低成本高效制备、低温和高温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零部件及其系统集成的技术攻关,加快金属板氢燃料电池电堆、新一代碳板、膜电极、催化剂、碳纸以及高压储罐、低压固态储氢、低温液氢系统等技术研发。
6.生物质能。加强农林废弃物二代先进生物燃料技术攻关,推动清洁焚烧、二噁英控制、中高温发酵、干式厌氧发酵、生物质天然气提纯、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关键技术和相关设备的研发。
7.地热能。加强中高温地热资源(水热、干热)勘查技术及梯级综合利用技术的攻关,支持地球物理探查技术、地热钻探技术、地热发电、地热制冷、供暖烘干等装备的研发。
8.智能电网。重点攻关智能电网核心材料及元器件,突破智能电网重大装备,建设电力大数据平台、能源区块链平台系统,加强人工智能与电力融合、能源工业互联网、电力全域物联网、多能互补综合供能/供电、电力通信、电力网络安全等装备及系统研制。
9.储能。研发推广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化学储能技术,适合南方的低温蓄冷实用技术,以及锂离子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飞轮储能及混合储能技术等,推动新型充换电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加强储能系统集成、试验检测、监控运维、梯次利用技术研发应用。
(三)加快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充分整合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创新资

提示有害信息-其他问题
协助提交域名审核-备案平台
建设企业网站时从哪些方面去做体验呢
php 怎么实现日期转中文
PHP基于curl post实现发送url中文乱码怎么办
访问速度慢-虚拟主机/数据库问题
送域名的HostEase香港PHP空间购买教程
google广告无法上线 提示拒登:网站含有恶意软件或垃圾软件